主动脉窦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热点访谈郭伟专访CEC璀璨十年凝聚中
TUhjnbcbe - 2023/3/6 9:04:00

编者按

年11月2-5日,将迎来第十届中国血管论坛暨年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中国血管论坛暨年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ChinaEndovascularCourse,CEC)。CEC的10年,也是我国血管外科飞速发展的十年。十年之际,血管病网采访了本届CEC执行主席郭伟教授。

血管病网:

郭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国血管论坛暨年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将于年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您作为大会主席,能否请您谈谈今年大会的亮点和特色有哪些?以及会议筹办的进展情况及该会议的举办对医疗事业发展的意义?

郭伟教授:


  今年大会主要有以下亮点:一是规模扩大了,主要体现在会场数量的增加,往届会议一般是三个会场,今年增加到五个。从目前的报名数据来看,今年参会的人数比往年多,且踊跃参加的专家也更多了;二是学术内容更具深度,主要体现在参会专家们将学术内容拆分成更详细的报告进行汇报。会场和内容的增加,使CEC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盛会,以最好的面貌去迎接具有纪念意义的CEC十年盛典。三是更加的国际化,CEC历来重视国际化的交流,今年的CEC大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我们从年开始涉足海外专场,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CEC会议已经与LINC、VIVA、CLIGlobalAssociation、SVS、NCVH、CharingCross、ISES等国际知名大会或学术机构达成共识,决定开展深入合作。美国SVS现任主席、候任主席、上述各大国际著名大会主席和共同主席将前来参会。会议设置7个国外分会场,将会有众多国外专家参与到今年的CEC会议讲题之中。同时也迎来了众多来自港澳台亚太等地区的专家参与。四是今年CEC大会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了。表现在比原来增加了海报论坛、快报论坛、研究生论坛、转化医学论坛和临床技能大赛。从不同层面增强了医生的训练内容。


  目前年CEC会议的筹办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每个月都会例行召开一次工作组沟通会议,沟通讨论内容包括场馆的预定、课题的设计规划与实施,以及媒体的宣传工作等等,所有内容都在按计划逐一推进中。我们计划将在9月底完成所有学术框架和日程制定工作。


  关于举办CEC会议对医疗事业发展的意义,我个人觉得CEC会议从开始就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位——使之成为初级医生的课堂,中级医生的阶梯,著名专家的舞台,提供国际信息的渠道,循证医学的起点。这是在第一年就提出来的,也是现在一直在践行的。回首十年CEC会议历程,我们能感觉到它对整个学科发展的推动,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对学科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病网:


  我们了解到,您擅长主动脉疾病的微创腔内治疗,那么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下腔内重建主动脉分支血管技术在临床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郭伟教授:


  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到目前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在这30年里,从最初的简单病变,到后来的复杂病变,再到目前更具有挑战性的解剖。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在不断改写手术适应症的过程。而且在最近的十几年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分支血管腔内重建问题,这个话题表现在髂内动脉重建,内脏动脉重建,主动脉弓分支动脉重建,以及未来关于冠状动脉的重建。这是一个历史的画卷,而这个历史的画卷,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腔内重建分支血管就是这个画卷上最光彩的华章,最耀眼的明珠,我对这个非常感兴趣。


  但是现在腔内重建分支动脉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器材研发不足。不同部位的分支血管重建需要不同的器材,尽管近10几年来已经发现了一些新产品,但与临床需要还相差甚远;第二个问题是基于新器械的循证医学证据还相差甚远;第三个是器材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技术难度比较高,使器材的普及遇到了很大的难度。尽管问题很多,但前景光明。未来一定会有更简化的器械,更好的技术,更有利于医师学习的技术问世,最终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血管病网:


  您作为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请您谈谈近年来贵科室在学科建设和学术进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对于科室未来的发展您有着怎样的构想?

郭伟教授:


  从我们本科室的情况来讲,解放军总院的血管科是因血管微创腔内技术的推广应用而成立,因血管微创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十几年来,医院血管外科,不仅在伴随着CEC成长,更重要的是也随着微创血管腔内技术的成长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在临床技术上越来越成熟,在科研能力上越来越强大,在会议的策划举办上越来越娴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上也越来越顺畅。如果要说我们最突出的成绩,我觉得是我们的团队越来越国际化,我们可以连续8年把我们的手术操作直播到国外学术大会上,把我们的成绩展现在国际发言中,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的国际刊物上,这些足以体现一个团队的整体实力的提高。


  未来科室发展的构想是加速学科国际化进程。尤其是加强科研能力,内容和成果的国际化。我们正在从基础研究、临床科研和转化医学三方面向前推进。

血管病网:


  您作为“血管创新”主席,请您谈谈您对我国血管外科治疗工作的一些感悟。

郭伟教授:


  创新永远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国家的血管外科历经几代人发展到今天这种局面,很重要的就是大家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方面结合学科发展添加了创新元素。微创时代的创新加速了学科发展的进程,现今的中国血管外科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繁荣背后我们应理性地看到我们的隐忧,那就是创新器械研发与证据研究与国外相距甚远,而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推动器械创新和循证医学研究已经超出了临床医学的范畴,它涉及到医学、工程、材料、工艺、投资、政策等多个行业,多个学科。是不能通过医生专业培训会议来解决的,而是应当通过企业间的大融合来解决的。


  因此我们成立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和“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热点访谈郭伟专访CEC璀璨十年凝聚中